close

認同自己,才能滿足自尊心 

 
 
4a504735eea04.jpg
 
文章出處:心光網 / 心光網編輯部
 
老人站起身子,把兩手放到背後,慢慢走到我的面前停了下來。 

當人為了恐懼而行動時,也就遠離了真正的幸福。你要記清楚了:真正的幸福,是在為愛活著時獲得的。當我們活在愛裡,就能以幸福和人們互相聯繫。」

「活在愛裡,而不是恐懼裡……可是我們能消除恐懼嗎?」

老人又開始踱步。

「沒有這個必要。每個人心裡都有恐懼,重要的是,不能受恐懼支配。就算心中有恐懼,只要遵循著愛行動就好。關鍵就在於自尊心。只要滿足自尊心,就可以擺脫不受人認同的恐懼、不被人理會的恐懼,不讓它們所支配。」

「自尊心?」

「我這裡說的『自尊心』,是指承認、尊重並信任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。自尊心無法滿足的人,會朝向別人追求認同,用以彌補不足之處。然而這就會變成仰賴外人對自己的評價,隨時畏懼著自己可能不受別人認同。相反的,如果人能滿足自己的自尊心,也就不用畏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了。」

老人走到了會客區前方,轉身面對我。

「你自己又是如何?你有多認同自己?」

我稍微思考了一下。

「……說實在話,我沒辦法認同現在的自己。我的自尊心可能已經殘破不堪了。雖然我曾經以自己為榮。」

「那是什麼時候?還有,為什麼你現在沒辦法認同自己呢?」

「到上個年度為止,我每年都能達成目標,讓公司成長,我的收入也年年增加。我對朝著成功之路邁進的自己感到榮耀,也能夠認同自己。可是現在我讓員工背叛了,也沒有希望達成目標。我實在沒辦法認同這樣悽慘的自己。」

老人慢慢朝我走了過來。

「你似乎是用明顯可見的成果來評斷自己。締造明顯的成果時,你就給自己好評價;無法有所成就時,你就降低對自己的肯定。若是這樣,你為了給自己好評價,就必須不斷地締造可見的成果。然而,這是很累人的,因為成果總是會有高低起伏。」

「……那麼,我是不是應該不計較成果,而要把焦點放在行動上?這樣一來,只要我盡力而為,無論結果好壞,我都能給自己好評價。」

「如果把行動當成評斷的基準,你有辦法認同現在的自己嗎?」

「……不,我雖然相當努力,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做到最好了……不對,我應該能做得更好。我真是沒用!」

老人用柔和的眼光看著我,對我微笑。

「就像成果會有起伏變化一樣,人的行動也會有高低潮之分。有的時候,人即使想努力也提不起勁來。尤其在精神疲勞、或是情緒低落時,更是會停止行動。如果用行動來評量自己,就不能認同無法行動時的自己了。而且抱持這種想法,也會連帶批判無法行動時的他人。」

這時我想起了奈奈子和智也。我以往一直在心裡批判無法振作起來的奈奈子和智也,因為我不能接受他們毫無行動。我發出「加油」的訊息,我向他們兩個人要求的就是行動。

 


老人再度坐在與我相對的椅子上。

 

我們把『行動』或『行為』總稱為『Doing』,把因而獲得的結果叫做『Having』。就拿養育小孩來說吧,假使孩子做出父母期待的行為時,被稱讚『真是好孩子』,這就代表孩子的行動,也就是Doing獲得好評。假如是孩子考試得到好成績而受到稱讚,那就是對孩子獲取的結果,亦即Having給予好評。

可是,Doing和Having都不是小孩本身,而是小孩的附屬品。至於小孩本身,則稱作「Being」。所謂Being,也就是小孩的存在本身。人如果只有Doing或Having能獲得肯定,對自己的存在——亦即Being——就會感到不安,會覺得『我現在這樣是不行的』。」

「我以為只要稱讚小孩、給予好評,就能讓小孩有信心,原來不是這樣啊。」

「舉個具體的例子吧。有個功課很好的小男孩,他從小就在別人對他成績的稱讚之下長大。也就是說,他是在對Having的稱讚之下成長,而致使他認為:『我如果沒考出好成績,我就沒有價值。我如果不獲得別人的好評,我就沒有價值。』也就是說,他認為『現在這樣的我沒有用』。直到如今,他長大成人了,還是一樣不獲得別人的肯定就不安心。結果他全心全力投入升遷競爭中,沒有辦法享受自己的人生。」

聽完這段話,我想起高中時的某個同學。他是全學年成績最好的學生,不但考上一流大學,畢業後也進了知名企業。幾年前舉辦同學會時,聽說他升遷歷程一帆風順,可是去年在街頭偶遇時,他已經消瘦得讓我大吃一驚。雖然他很自傲地表示,他打破了升任課長的最低年齡紀錄,但是他似乎常放棄休假到公司上班,臉上的表情疲憊至極。

 


 

我想起昨晚智也的樣子。智也低著頭,儘管眼淚已經流了出來,還是忍著沒有哭出聲。智也因為沒有辦法採取行動去上學,因此喪失了自信心。而我竟然說智也是個「沒用的小孩」。

我把智也的事情告訴了老人。像是他現在唸小學四年級,卻沒有去上學。還有他喪失了自信。

「他要不要上學,和他身為人類的存在價值並沒有關係。他本身就是無可取代的寶貴存在,不是嗎?」

「你說得對極了。可是……智也的自尊心可能是一片空洞。」

「對很多拒絕上學的小孩來說,最痛苦的不是無法上學。自認為『我沒辦法上學就是沒用』,充滿自卑感、喪失自尊心,才是最痛苦的。你要告訴他:『你能像現在這樣存在,就已經很寶貴了。』小孩的自尊心,不是在考了好成績受家長稱讚時獲得滿足的;而是在就算考差了、就算沒辦法上學,也能讓父母擁抱時獲得滿足。換句話說,小孩的自尊心,是在自己的Being——而不是Doing或Having,被無條件接納時獲得滿足。」

「你現在這樣很好」……這才是我應該告訴智也的訊息。但實際上,我透過「加油」的訊息告訴智也的,卻是「你現在這樣不行」。我對這一點感到非常悔恨,很想彌補自己的錯誤。我不能因為智也的Doing或Having而給他父愛,而是應該對他的Being——現在的智也本身,傳遞關懷。

老人像是在確認我的思考般,點了點頭。

「你只要用同樣的看法對待自己就好。不以自己的行動或成果來評斷,而是直接認同現有的自己的存在。我們最大的價值,不在於我們採取的行動或行動的成果,而是存在本身。當自己能真心體會這一點,自尊心也就會得到滿足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ya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